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王 应 民 诗 词

河北省秦皇岛市抚宁区第九营村

 
 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关于我

苍岩翠岭掩幽村,草舍诗魔昼夜侵。 露润鲜花调韵致,风飘落叶写神魂。 初读略显黄泥味,细品方聆绿水音。 数遍农家平淡景,翻成妙语向天吟。

(原创)我的《七律 车之语》解析  

2011-10-18 09:21:32|  分类: 诗评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(原创)我的《七律 车之语》解析 - 菊花仙人 - 菊 花 诗 苑

我的《七律 车之语》解析

王应民

七律 车之语

村头高铁下山坡,忆却经年感慨多。

谑我入学着破履,亏妻出嫁坐飞鸽。

豪爵驰骋骄儿帅,宝马嘶鸣爱女奢。

淘气孙孙膝下绕,相缠偏问老牛车。

我的这首《七律 车之语》,是纯用现代语言和新韵写出的格律诗,实可谓旧瓶装新酒,古为今用了。现在有的人写的格律诗词里,还大量的堆砌着“青蚨”、“残漏”、“寒砧”之类的过时语言,并作为加以炫耀的资本。实际上,这些腐朽词汇的应用,无形中就加大了作品与现实的距离,我认为是不可取的。我的这首诗,也可以说是为格律诗词的现代化探路的一次尝试。整首诗从实际生活着眼,写出了我的亲身经历和现实感受,同时通过我的一家三代人分别联系、引出车的变化和进步过程,对社会的前进作出了有力证明。我试将爱家、爱国之情贯穿始终,热情赞美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。

先看首联:“村头高铁下山坡,忆却经年感慨多。”我的家乡是抚宁县坟坨管理区第九营村,正在修建中的津秦高速铁路客运专线正从村头经过。这首诗的写作是20116月观看铁路架梁时,有感而发的。全诗采用倒叙手法,选取第九营隧道开通架梁为切入点,以所见、所思领起全篇。“忆却经年感慨多”,为下面的承接起到自然过渡的桥梁作用。我们第九营村四面环山,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的人们,是做梦也不会想到铁路会修到家门口来的,所以也引起了我的万分感慨,诗兴大发。

紧接着两联对仗,我选取较独特的视角,联系一家人的不同角色把车的发展有理有据的记述下来。看“谑我入学着破履”这句,好像与车无关,实际上是有关系的,就说的没有车。既然是走着上学去,就说明那时条件不允许,没有车子,只能开动“11号”上路。从少年过渡到青年,条件略有好转,部分农村家庭能买起自行车了。但自行车绝对属于当时家庭的奢侈品,那时普遍应用的“豪华”婚车就是“飞鸽”自行车。想想过去,看看现在,对于让新婚妻子坐自行车“二等”来,到如今还感到愧疚和不安。这里的“入学”和“出嫁”是对仗中的反对,稍显工整。第三联的两句分别冠以“谑”字和“亏”字,也是经过炼字的结果。“谑”,既回忆了童年、少年穿着漏脚趾鞋的不堪往事,也有苦中作乐的自谑童趣在内。“亏”,虽然那时有了自行车,但依然喜中有憾,现在想想毕竟档次太低了,暗暗透露出对妻子的爱和愧。第三联过渡到子女现实生活中的车。儿子长大以后,我家买了“豪爵”摩托。写到这里,我眼前浮现出身高1.85米、帅气十足的儿子骑车飞驰的潇洒英姿,骄傲之情溢于言表,自以为颇为准确的下了一个“骄”字。下句写目前还在上大学的女儿,一个“爱”字,明确表达了我对掌上明珠的挚爱真情,但对车寄予的希望也更高了。在这里用豪爵代指摩托,用宝马代指汽车。我在写这部分的时候所用的 “谑”、“亏”、“骄”、“爱”,应该分别是精心锤炼的四个字,不同的字对不同身份的人表达的爱意应该说是清晰、准确的,各有不同。总起来看这两联,前联回忆为虚写,后联现实为实写。但第三联里,写摩托为实写,写汽车又属于虚写,因为那只是希望。对于我的家庭实际情况来说,现在没有汽车,但将来也不是不能实现的。这两联的描写,我运用了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,使叙事即连贯又不雷同。

按写格律诗的常规思路,完成了中间两联的渲染以后就应该收住。但这首诗中,说完夫妻儿女后兴犹未尽,因为我最宠爱的小宝贝孙女还没上场,在等着唱压轴戏呢。所以第七句接着叙述,不过叙述的语言方式发生了变化。“淘气孙孙膝下绕”,从篇章结构上看还是接着上面四句写。内行人读到这里可能会为我捏一把汗。因为会写诗的人都知道,诗讲究“起承转合”。此诗第一联起,然后连着五句出现五个人物都是承接,是否无法收场了?按照常规思路,可能会写到孙孙骑着童车玩耍,再用一两句赞美之词或套话结束全篇。可七言律诗有着严格的字数限制,后面只有一句的空间了,怎么办?这里笔锋一转,突然爆出了出人意料的冷门:“相缠偏问老牛车。”整首诗戛然而止。

全诗八句,两句起,五句承,一句转,没了。那么“合”呢?人们不禁要问,是作者不懂得“起承转合”吗?还是笔墨拖沓而导致篇幅不够用了?其实都不是。这正是我的有意为之,完完全全的是我的构思安排之所在。别忘了诗人还常说一句话:“诗无定法。”这首诗恰恰是打破了常规的“起承转合”,而到第八句转完就没有下文了。大家知道,诗的结句讲究余味无穷者为上。我们试把诗里出现的车按历史顺序排列一下:牛车——自行车——摩托——汽车——高铁。再把诗里写车的顺序排列一下:高铁——自行车——摩托——汽车——牛车。不难看出,车在诗里出现的过程是穿插跳跃的,这样是为了使人不感其厌烦,亦不觉其呆板。全诗把最先进的高铁与最落后的牛车安排在首尾遥相呼应,给人深刻印象或产生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。说到这里,那么“合”究竟在哪里呢?我想,如果认真读完此诗,在读者的脑中就会自然而然将整个过程聚合在一起,发生一个再创造的过程,而这个过程正是一个绝妙的“合”。亲爱的读者,正是您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读者到作者的角色转换,正是您和我一起完成了全部的“起承转合”。

写诗填词,不单是为了告诉人们什么事情,更重要的是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言方式告诉大家。通读全诗,没有一个晦涩的词语,没有一个典故,更没有所谓的名言警句。用这种朴素的语言,清晰、准确的讲述车的变更历程,应该说这是一首用格律诗词记述现代生活的尝试。另外,诗里没有出现一处对于车的进步直接夸奖赞美的语言,但读完全诗,大家应该不难体会到作者正是饱含深情,通过一家人的经历,讲述了车的进步,讲述了社会的进步。全诗用独特的视角和冲淡的笔墨,热情讴歌了祖国建设的发展,表现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。大家称杜甫的诗是诗史。其实这首诗也想通过对车的发展历程的作一个侧面的介绍,以记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迅猛发展过程。

20111017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365)| 评论(12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